自格俄沖突後,村裡這所唯一的學校生源明顯減少。從1年級到12年級,這裡僅有172名學生。特別是1年級,自去年10月27日開學後,隻招收到3個6歲的孩子。校長塔馬斯說,這一方面是因為沖突後,村裡一些人舉傢遷往別處居住,另一方面是村裡出生率降低。
11月初的格魯吉亞已是晚秋,教室裡十分陰冷。政府完全按照學生人數給學校撥款,每個學生僅幾十個拉裡,教師的月收入為120-350拉裡(1拉裡約合4元人民幣),學校經費非常拮據,因此沒錢用天然氣供暖,隻能燒柴,教室裡也沒有電燈。
盡管條件艱苦,但學校教學秩序井然,孩子們上課也非常認真。這裡7年級開始上德語課、10年級開始上俄語課,此外還有生物課、歷史課、音樂課、美術課等。在低年級,孩子們還有形式多樣的手工課。
學校的這些孩子們都聽到過去年沖突時的槍炮聲。他們眼裡那熟悉的生活已有所改變:曾經平坦的操場多出瞭幾個彈坑,教學樓窗戶玻璃全部破碎,村裡一些人傢的房屋在沖突中受損,還有個別人傢的老人在沖突中遇難。校長塔馬斯說,沖突剛過時,很多孩子或多或少都出現情緒波動,有的表現出焦躁不安,有的則沉默寡言。因此學校教師把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作為重要工作,用各種方式調動他們樂觀向上的情緒。
沖突過後恢復上課時,老師們每節課拿出5到10分鐘給孩子們講述關於和平的故事。為瞭使孩子逐漸從心理陰影中走出來,教師們還在課餘時間和校外場所同孩子們傾心交談。此外,老師們還利用講故事、做遊戲等方法調動孩子們的樂觀情緒,學校還增加瞭音樂課和體育課的課時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一些公益組織還出資為學校建起滑梯、秋千和電腦教室,為孩子們送來圖書、筆記本、書包等。現在學校裡的孩子們已逐漸從軍事沖突的陰影中走出來。
如今,在茨欣瓦利與格內地的交界地區局勢依然不穩,村裡仍時常能聽到從那裡傳來的槍炮聲。每當聽到槍炮聲時,10歲的羅蘭德常會用牙使勁咬著鉛筆。這時,媽媽隻好安慰他說這是部隊在訓練,或者說是快要下雨前的雷聲。盡管有媽媽的安慰,羅蘭德還是時常被噩夢驚醒,或夢見與當邊防警察的爸爸分離,或夢見沒有小夥伴同他一起玩耍。
令人感到欣慰的是,孩子們的心中仍然渴望著安寧美好的生活,他們的心中依然燃燒著夢想。10年級的塔克莉說她長大瞭想做一名兒科醫生,為不幸的孩子們免費治病。而羅蘭德最大的愛好是畫畫,他的夢想是當一名畫傢。他總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,上面一頁一頁畫著村裡的教堂、果樹,還有孩子們玩耍的情景。在筆記本的扉頁上,羅蘭德用粗黑的畫筆寫下一排醒目的文字:“別再讓我聽到槍聲”。